如果把香港的城市史拍成一部電影,南部的維多利亞港、中環、銅鑼灣向來是絕對主角——霓虹璀璨、人流如織,撐起“東方之珠”的所有想象。而鏡頭往北推,到達新界、越過沙田,畫面便切換成連片農地、低矮村落,節奏慢得像被時間遺忘,這便是香港延續數十年的“南熱北冷”。
直到2021年10月《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出臺,才讓這片沉寂的土地迎來被改寫的契機。2023年10月,香港特區政府進一步發布《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以清晰的階段目標、具體的數字規劃與明確的責任分工,為這片土地繪制了發展藍圖。
如今,香港特區北部都會區發展委員會正式成立、專項法例加速推進,跨境大橋與學校醫院的建設齊頭并進,一場關乎香港未來的城市重構正在悄然上演。
300平方公里
北部都會區(簡稱“北都”)橫跨元朗區與北區,總面積約300平方公里,約占香港全域的1/3,相當于九龍半島與香港島面積之和,涵蓋3萬公頃土地資源,可以說是香港未來10年至20年最核心的發展空間載體。
這片曾以農地、鄉郊為主的廣袤區域,并非簡單的“土地擴容”,而是被特區政府精準劃分為四大功能區: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創新科技地帶、口岸商貿及產業區、藍綠康樂旅游生態圈,實現產業、居住、生態的多元協同與空間優化。
“北都的地理位置不但可以為香港發展提供大量土地,還可以把產業發展帶到新的高度。”香港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主任丘卓恒如是說。
250萬人口
按照規劃,到2035年,北都將承載250萬人口,約占香港總人口的1/3(截至2024年底,香港人口約為753萬)。目前該區域已聚集約100萬常住人口,未來10余年將實現150萬人口的持續增長,相當于為香港新增一座中等規模的現代化都市。
與人口持續增長同步的是就業崗位的擴容,北都將分階段創造約50萬個新增就業崗位,形成“以產興城、以城聚人”的職住平衡發展格局,徹底改變北部曾經“睡城”的單一功能定位。
21萬個住宅
未來10年,北都將貢獻香港近一半的新增住宅供應,其中不少于21萬個住宅單位將落地,占同期香港住房供應總量的近五成。
這些住房涵蓋公共屋邨、居屋、私人住宅等多元形態,將以合理定價精準對接年輕人、家庭住戶及基層市民的居住需求,有效破解香港“住房難、上車難”的民生痛點。
3個工作組
2025年9月,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宣布,成立由其擔任主席的“北都發展委員會”,下設3個專項工作組。
發展及營運模式設計組由財政司司長任組長,聚焦發展路徑與運營機制規劃;大學城籌劃及建設組由政務司司長任組長,統籌高等教育資源布局與校園建設;規劃及發展工作組由財政司副司長任組長,負責土地規劃與項目落地推進。
這一架構構建起“高層統籌、分工明確、高效協同”的決策執行體系,徹底改變了過去“多頭管理、權責分散”的低效局面,為北都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300公頃+3.89平方公里
北都“創新科技地帶”以“雙核”發力,構成香港創科產業的“雙引擎”,成為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源。
核心一為新田科技城與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共提供約300公頃創科用地,相當于17個香港科學園,聚焦生命健康、人工智能、微電子等產業。
核心二為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總面積3.89平方公里(香港園區約0.87平方公里、深圳園區約3.02平方公里),是深港跨境創科合作的核心示范平臺,打造“一河兩岸、雙城聯動”的創科生態。
正如李家超所言,北都建設是香港未來經濟的主要增量所在。從1/3版圖的空間煥新到250萬人口的集聚融合,從300公頃創科高地的崛起至21萬套住宅的民生保障,一系列關鍵數字的落地,將令“東方之珠”在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的浪潮中,煥發新活力。
記者:戴小橦
編輯:代碩
審校:魏園
責編:宋方燦
(中新社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