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鄔霽霞
近年來,中國香氛市場持續火熱。以香水產品為例,艾媒咨詢發布的《2024—2025年中國香水行業研究及消費者洞察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香水市場規模已達到207億元,同比增長22.5%,預計到2029年有望達到515億元。
中國民協新質生產力委員會秘書長吳高斌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嗅覺經濟”是新消費的重要表現。中國香氛市場的崛起不僅能推動國內香氛產業鏈的完善與升級,還能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有助于激發消費潛力,促進消費市場繁榮。
在市場紅利的驅動下,各類企業紛紛加速布局香氛賽道,其中不乏上市公司的身影。例如,今年上半年,毛戈平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毛戈平”)相繼推出“國韻凝香”和“聞道東方”兩大香水系列,正式進軍香氛市場。公司半年報顯示,報告期內,毛戈平香氛產品銷量超3.5萬件,貢獻營業收入1141.3萬元,產品毛利率達77.6%。
另一家美妝上市企業上海上美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美股份”)也在緊鑼密鼓布局。據了解,上美股份旗下品牌“韓束”將推出“紅運”香氛系列,該系列涵蓋香氛、蠟燭、香水、香膏、香薰等多個品類,相關產品有望于今年年底上市。
跨界玩家也紛紛入場。11月3日,國產箱包品牌Songmont山下有松與中國調香師Yili合作推出“沉山”香氛系列,正式跨界布局這一賽道。11月20日,中國羊絨時裝品牌ERDOS鄂爾多斯也宣布與香氛品牌聞獻DOCUMENTS合作,推出“羊絨序章 SILENT COMFORT”全新家居香品。
“企業集體入局的背后,是香氛產品的獨特商業價值。”中國社區商業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王春娟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香氛兼具高附加值、強品牌黏性及文化傳遞屬性,企業布局該賽道不僅能拓寬盈利渠道,更能通過場景化消費深化品牌認知、提升用戶忠誠度,最終形成差異化競爭壁壘。
在市場擴容過程中,本土香氛品牌已形成獨特競爭力。從早期的氣味圖書館、野獸派,到近年崛起的觀夏To Summer(以下簡稱“觀夏”)、聞獻DOCUMENTS,本土品牌以“東方美學”為核心敘事,構建起差異化競爭優勢。
在夯實國內市場的同時,本土香氛品牌的全球化步伐也在持續提速。今年9月份,觀夏開設首家中國香港門店,并將其作為全球化戰略的重要落子。同月,本土香氛品牌Melt Season于日本東京成田國際機場開出新店,有望借助國際樞紐的高客流量,進一步提升品牌的海外知名度。
吳高斌表示,香氛是承載文化、傳遞文化的天然載體。本土香氛品牌聚焦“東方美學”敘事不僅能和外國品牌形成差異化競爭,還能通過相關產品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的魅力。
不過,本土香氛產業在成長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王春娟表示,本土香氛品牌在調香工藝、原料溯源體系方面存在一定短板。為解決這一問題,國內香精香料企業可加大對高端香氛原料的研發力度,以搶抓“嗅覺經濟”發展機遇;有能力的香氛品牌則可通過自建供應鏈、招聘優秀調香師等方式解決產品在香氣上的“卡脖子”難題。
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則表示,國際香精巨頭往往更重視訂單量大的香氛品牌,因此本土香氛品牌可通過提升品牌聲量、擴大市場份額等方式,增強與國際原料供應商合作時的話語權,進而提升自身供應鏈的穩定性和自主性,為產業高質量發展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