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貫通,八桂向海。承載著廣西向海圖強夢想的平陸運河,正一路穿越山嶺,沖刺聯通江海的目標。
平陸運河建設調度指揮中心內,巨大的屏幕實時顯示著進度管理、安全預警、質量管控等信息;在馬道樞紐觀測臺極目遠眺,近200米高的邊坡下,數十座塔吊有序作業……歷經3年建設攻堅,一條世界級運河正以磅礴之勢奔涌而來。
攻堅克難
日前,記者來到馬道樞紐船閘底部。在高42米、寬34米、長300米的閘室內,正在安裝的人字門尤其引人注目。
馬道樞紐下閘首人字門高近40米,由10節結構件拼裝而成,總重1311.5噸,其中最重的一節146噸。“在狹窄的空間內交叉作業吊裝這么大的結構件,既不能影響別的環節,又要保證吊裝精度,是施工面臨的最大挑戰。”平陸運河集團廣西平陸運河建設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副部長陸冠臻說。
為實現垂直誤差小于1毫米、整體定位誤差小于4毫米的安裝精度,施工人員反復推演,持續優化安裝流程,保證毫米級吊裝精度控制。
這樣的攻堅場景貫穿運河全線。9月30日,平陸運河永福大橋拱肋順利合龍,為年底建成通車奠定堅實基礎;10月4日,青年樞紐成功吊裝最后一節人字門,進入啟閉機、機電設備安裝階段……
平陸運河主要建設內容包括134.2公里長的5000噸級航道、3座雙線船閘航運樞紐,需開挖土石方約3.15億立方米、船閘主體澆筑混凝土584.6萬立方米,建設體量與施工難度均位居國內同類工程前列。
面對艱巨復雜的施工任務,平陸運河建設管理團隊構建實時監測網絡,實現人、機、料等要素“一網感知”。在確保安全和質量的前提下,將科技與工程建設深度融合,不斷提升項目安全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截至11月10日,平陸運河項目累計完成投資超624億元,土石方開挖和樞紐船閘主體混凝土澆筑完成量分別超94.2%、97%,航道基本成型段的施工長度完成率超86.9%。國慶中秋假期期間,平陸運河項目近2萬名建設者,投入3500多臺(套)大型機械設備持續堅守奮戰在施工一線,推進樞紐船閘混凝土澆筑、金屬結構安裝,全力以赴完成2026年建成通航目標。
科技賦能
在平陸運河建設調度指揮中心,屏幕上運河全線三維數字化地圖實時更新。通過整合衛星遙感、BIM模型等技術,該系統能精準預測72小時水位,應急指揮可一鍵連線現場處置突發情況。
平陸運河集團科技信息部部長閆強介紹,運河建得又好又快,科技起到重要支撐作用。例如,平陸運河工程首次將自動布料機應用于河道樞紐混凝土澆筑,提高施工效率,減少裂縫風險;智能溫控系統實現混凝土溫度實時監測、預警與自動調節,保障澆筑質量及后續工序銜接等。
運河施工最高峰時,一天要澆筑1.6萬立方米混凝土。技術人員在混凝土中預埋1萬多個溫度傳感器,可實時監測內部溫度場變化,并自動調節通水流量和水溫,有效將內外溫差控制在20攝氏度以下,減少裂縫的產生。
科技同樣應用在橋梁工程的攻堅中。永福大橋面臨拱肋線形控制精度高、高空焊接作業難等挑戰,建設管理團隊采用“先梁后拱”施工工藝,通過“步履式頂推”完成鋼格子梁架設后,再在橋面搭設支架、利用門式起重機進行拱肋節段對稱吊裝,有效保障了施工安全與質量。
為建設運河全生命周期建設運營管理體系,項目成立全國首個運河實驗室——廣西現代運河實驗室,開展42項課題攻關,推廣“四新技術”220余項。其中,世界最大內河省水船閘采用疊形三級省水池方案,每次通航可節約60%用水;全球最快輸水閥門系統啟閉速度達同類產品的2倍至4倍。
“運河實驗室聚焦全生命周期運河技術研發,還將推進自主航行船舶、智能調度系統等交通強國試點項目,構建‘船閘—港口—貨物’全流程自主化運行體系。”閆強說。
綠脈永續
在青年樞紐魚道的監控室,屏幕上不時閃過一條擺動的淺紅色軌跡。平陸運河集團廣西平陸運河建設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工程師陳柱告訴記者,那是超聲波監測到魚兒逆流而上了。
1959年,當地修建青年水閘以解決茅尾海海水倒灌問題,但也導致花鰻鱺等魚類失去了洄游路徑。如今,這條480米長的豎縫式魚道打通了中斷66年的魚類洄游通道,對維護水生動物種群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這樣的生態守護細節貫穿工程始終。平陸運河全力打造全國首個碳中和運河,構建覆蓋九大領域的綠色工程評估體系,已建成段生態護岸率達86%,遠超行業50%的標準。
馬道樞紐糖料蔗示范園里的甘蔗長勢喜人。運河開挖的土石方,經過翻耕施肥、布設滴灌變成了沃土。面對3.15億立方米的巨大開挖量,項目搭建土石方綜合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統,累計用2.1億立方米土石方填充山谷溝壑,為當地凈增耕地1.41萬畝。
綠色發展理念體現在低碳建設的方方面面。新福水上綜合服務區作為運河首座綠色補給站,配備3個5000噸級泊位及污染物接收系統。服務區附近的河道與航道之間的新月形小島,是運河的生態涵養區之一。運河通航后,島上綠植將與運河兩岸的生態廊道相互呼應,形成水清岸綠的生態美景。
據測算,運河建成后,西南地區貨物出海航程將縮短超560公里,每年節省運輸費52億元。不久后,運河將如銀色絲帶穿梭于青綠之間,一端連著北部灣港的巨輪鳴笛,另一端連著西南腹地的產業脈動,為西部陸海新通道注入澎湃新動力。(經濟日報記者 童 政 臧 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