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強調,“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這一戰略部署的重大意義,堅決抓好貫徹落實,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充分認識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大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國際經驗表明,產業體系現代化一直是各國現代化的關鍵,成功實現現代化的國家,都經歷過產業體系現代化過程;位居世界強國之列的國家,都始終保持產業體系競爭力。先進制造業是國際科技和產業競爭的主戰場,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的作用舉足輕重。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一)這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循環暢通需要各產業有序鏈接、高效暢通;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夯實新發展格局的產業基礎。當前,全球產業體系和產業鏈供應鏈呈現多元化布局、區域化合作、綠色化轉型、數字化加速的態勢,這是經濟發展規律和歷史大趨勢的體現。順應產業發展大勢,必須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一方面抓好產業升級,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增強產業發展的接續性和競爭力;另一方面優化生產力布局,推動重點產業在國內有序轉移,支持企業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
(二)這是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的迫切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不論經濟發展到什么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制造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形成規模優勢、體系優勢和部分領域領先優勢,制造業綜合實力、創新力和競爭力邁上新臺階。抗擊新冠疫情中,我國完備的產業體系、強大的產業轉換能力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再次證明制造業對國家特別是大國發展和安全的重要意義。我國經濟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為此,必須扭住實體經濟不放,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保持我國制造業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地位和競爭力,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
(三)這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是最難掌控但必須面對的不確定性因素之一,抓住了就是機遇,抓不住就是挑戰。先進制造業是創新活動最活躍、創新成果最豐富、創新應用最集中的領域,是科技創新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重要陣地,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歷史機遇,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
(四)這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為人民群眾提供了豐富的物質產品供給和充足的就業崗位,有效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生活需要。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這已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實現共同富裕要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勞動者收入水平來實現,必須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升中高端消費品供給能力,滿足消費升級需求,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二、準確把握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本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把握全球產業發展大勢,科學判斷我國產業發展形勢,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2024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建成一大批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和產業基地,是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十五五”時期,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精神,重點把握好五個統籌。
(一)統籌好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能夠優化提升傳統產業和催生新產業、新動能、新模式。抓科技創新,要著眼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實現科技和產業供需精準對接。抓產業創新,要牢牢守住實體經濟這個根基,突出重點、精準發力,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加快形成以創新為引領的發展模式。
(二)統籌好傳統產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協調推進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持續增強產業競爭優勢。傳統產業不能簡單貼上“低端落后”標簽,要以國家標準提升來引領產業優化升級,支持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進行改造提升,促進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新興產業發展要注重因地制宜,防止一哄而上、盲目發展。未來產業布局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戰略必爭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統籌好政府和市場關系。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高效協同,是為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營造良好環境的重要保障。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優化營商環境和健全市場規則,既要放寬市場準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又要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強化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完善市場準入制度,做到既“放得活”又“管得好”。要激發各類企業發展動力和活力,加快建設更多世界一流企業和發展優質中小企業,促進大中小企業協同融通發展。
(四)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全球市場已經形成一個整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的發展與世界密不可分。國際環境越復雜,越要敞開胸懷、打開大門,在開放合作中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充分發揮我國產業體系完備、市場規模巨大、應用場景豐富等優勢,堅持進口和出口并重,拓展雙向投資合作空間,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要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以服務業為重點擴大市場準入和開放領域,擴大單邊開放領域和區域。
(五)統籌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發展和安全是有機統一的,產業鏈供應鏈在關鍵時刻不能掉鏈子,這是大國經濟必須具備的重要特征。“十五五”時期,必須把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統籌鍛長補短,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戰略性資源保障,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增強主動性和預見性,堅持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警惕“黑天鵝”、防范“灰犀牛”,積極有效化解各類風險。
三、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點任務
《建議》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提出“十五五”時期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點任務和主要舉措。
(一)優化提升傳統產業。傳統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其改造升級關系到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全局。“十五五”時期,要通過鍛長板、補短板、抓賦能、樹品牌,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在鍛長板方面,要推動重點產業提質升級,標本兼治化解結構性矛盾,鞏固提升傳統產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在補短板方面,要強化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實施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水平,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在抓賦能方面,要順應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區塊鏈等新科技革命浪潮,促進制造業數智化轉型,加快產業模式和企業組織形態變革。在樹品牌方面,要強化標準引領、提升國際化水平,加強品牌建設,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二)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是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關鍵力量。“十五五”時期,要根據發展階段和產品技術、商業模式等成熟度,分類規劃引導。對于新興產業,主要任務是著力打造新興支柱產業,實現路徑是通過實施產業創新工程和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供需兩端共同發力,滿足消費升級需求,創造新的市場需求,加快規模化發展。對于未來產業,主要任務是做好前瞻布局,構建產業創新發展生態。一是瞄準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氫能和核聚變能、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動通信等重點領域方向,強化各類資源統籌支撐;二是積極探索多元技術路線、典型應用場景、可行商業模式、市場監管規則,為產業發展提供標桿指引;三是充分考慮不同階段產業發展需要,健全適應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的管理辦法,建立投入增長和風險分擔機制,支持專精特新和獨角獸企業發展。
(三)促進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現代服務業比重不斷提升并發揮重要作用,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特征。“十五五”時期,要從擴能提質、深度融合、健全規范等方面,加快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在擴能提質方面,要圍繞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高品質多樣化便利化發展,擴大服務業開放,深化監管改革,完善支持政策體系,擴大優質經營主體。在深度融合方面,要提高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融合發展水平,推進服務業數智化。在健全規范方面,要加強服務標準和質量品牌建設,健全服務業統計監測體系。
(四)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十五五”時期,推進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要加強統籌規劃,優化布局結構、促進集成融合、提升安全韌性。在優化布局結構方面,要適度超前建設新型基礎設施,推進信息通信網絡、全國一體化算力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建設和集約高效利用;完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強化薄弱地區覆蓋和通達保障,健全多元化、韌性強的國際運輸通道體系;優化能源骨干通道布局,加力建設新型能源基礎設施。在促進集成融合方面,要加強交通運輸跨區域統籌布局、跨方式一體銜接,推進跨區域跨流域大通道建設,強化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進傳統基礎設施更新和數智化改造。在提升安全韌性方面,要加快建設現代化水網,增強洪澇災害防御、水資源統籌調配、城鄉供水保障能力;推進城市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重大基礎設施全面貫徹國防要求。(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鄭 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