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產業是國民經濟基石。《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這一重要部署為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指明了方向。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演進的當下,要找準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著力點,實現二者相互促進、同頻共振,確保中國在全球競爭中搶占先機、贏得主動。
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相輔相成、互為條件。科技創新是產業創新的“源頭活水”,產業創新為科技創新提供廣闊應用場景和市場空間。兩者深度融合不僅能有效提升產業競爭力,還能有力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持續動能。
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我國創新活力持續迸發,在全球創新鏈、產業鏈中的地位穩步提升。但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還存在諸多堵點,高質量科技供給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率相對較低等問題依然存在。著力破除制約深度融合的思想觀念束縛與體制機制障礙,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從簡單疊加走向深度融合,已成為時不我待、刻不容緩的戰略任務。
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要堅持“四個面向”戰略導向,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優化國家實驗室體系和科研機構布局,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重點領域,加大長期穩定支持力度。鼓勵科研院所與企業聯合開展前瞻性研究,攻克產業發展亟需的底層技術,推行“揭榜掛帥”“賽馬”等科研組織模式,讓科技供給精準匹配產業需求,避免科研與產業“兩張皮”。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企業身處市場一線,既深諳產業發展需求,也精于推動技術落地。要鼓勵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資源,圍繞產業堵點完善基礎研究和成果轉化。擇優培育支持一批科技領軍企業,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等發展壯大機制,支持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充分發揮企業“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多重作用。
打造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創新生態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沃土,決定著創新和轉化應用的效率效能。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人才、技術、資金等創新要素自由流動、高效配置。加強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完善侵權懲罰機制,讓創新者敢投入、有回報。完善金融支持體系,為技術研發和產業升級提供長期資金保障。營造包容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讓各類創新主體能夠輕裝上陣、大膽創新。(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金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