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在荊楚大地引發熱烈反響。《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道出廣大科研人員的心聲。
作為湖北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2022年成立的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圍繞重點產業與賽道,推動人才、技術、資本高效聚合,正成長為立足湖北、輻射全國的產業創新關鍵樞紐。
目前,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撥轉股”資金投入數億元,支持超50個硬科技團隊。該院還構建起涵蓋7只產業基金、29家專業研究所、64家聯合創新中心的創新生態,推動“政產學研金服用”協同發力。
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李錫玲說:“《建議》突出了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擺在國家發展的關鍵位置。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責任重大,道路清晰。”
對標“十五五”規劃建議宏偉藍圖,李錫玲認為還要在強化創新資源集聚、促進創新要素融合、加快創新主體催化、擴大創新開放合作等方面持續發力。
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是湖北的使命定位。李錫玲說,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將推動更多高水平創新團隊、高質量創新成果在湖北落地、轉化,助力湖北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扎根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的成果轉化“試驗田”,一批自主創新的成果,正加速成為助推產業發展的新質生產力。在該院支持下,芯片制造協同設計研究所成立芯片制造—封裝—可靠性測試實驗室平臺,構建“機理—算法—軟件—驗證”閉環驗證體系,完善自主工業軟件開發工具鏈,提升研發效率。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鏈條推動集成電路等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決定性突破。”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芯片制造協同設計研究所副所長、武創芯研科技(武漢)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適說,研究所將持續強化基礎研究與工程應用協同,加快補齊自主工業軟件短板,推動構建自主可控的半導體工業軟件應用生態體系,為國產半導體新裝備研發、新材料研發與器件工藝設計提供全鏈條數字支撐,助力半導體先進制造領域實現高質量發展。
如今,像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這樣的新型研發機構,已有545家在湖北的創新沃土上深扎根系。在它們的催化下,湖北將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圍繞存儲芯片、北斗通導遙一體化、超大功率激光、肺部磁共振成像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持續攻堅,不斷催生新技術、新產業,為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注入強勁動能。(經濟日報記者 柳 潔 董慶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