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個糾紛的圓滿解決,一張張滿意的笑臉,見證著天津市濱海新區在構建消費維權綜合治理新格局中的堅實步伐。近年來,一場以“法治體系筑基、數治監管賦能、基層治理固本、協同共治聚力”為核心的“四治融合”消費維權實踐,正持續推動該區消費環境優化。
法治護航 讓消費糾紛有章可循
“市場監管局的提醒太及時了,這對我們公司的信譽和長遠發展太重要了。”一家裝修公司負責人拿著濱海新區市場監管局發出的《提醒敦促函》,向工作人員表達感激。由于頻繁接到該裝修公司合同中存在違法情形的線索,如裝修價格、質量標準等關鍵信息約定不明確,濱海新區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向裝修公司發出《提醒敦促函》,詳細列舉該公司應履行的明碼標價、不得利用合同格式條款減輕或免除自身責任等義務,并要求其在規定時間內落實。經過整改,該公司投訴舉報量有所下降。
據介紹,該局出臺的首部系統化消費維權指導手冊,系統梳理114項常見消費爭議職責劃分,整合常用法律法規解讀、常見問題解析等內容,讓執法人員在處理糾紛時更有底氣,也助力縮短了消費爭議辦結時長。
數治賦能 讓消費監管精準高效
實時查看投訴熱點分布,接到投訴后精準派單至責任單位……這是濱海新區市場監管局12315投訴舉報中心的日常工作場景。該中心整合全國12315平臺、消費維權服務站等多個渠道的數據,構建起“行業+時段+區域”三維動態分析體系,推動消費維權從“被動接訴”變為“主動預警”,使辦結率、核查率實現雙百達標。
“我投訴購買食品存在變質問題后,當日就接到了市場監管部門幫忙完成協調的電話。”市民劉女士表示,該中心辦事效率很高。
該中心重點盯防交通出行、交友服務等5個高風險領域,通過人工提煉關鍵詞,半年內捕捉異常線索300余條,推動靶向治理更上一層;提前預判核心商圈、旅游景區投訴高發趨勢,將熱門商圈、景點納入重點監測范圍,全力提升投訴舉報響應時效,重復投訴量有所下降。
從“接訴即辦”到“未訴先防”,從“單點處置”到“系統治理”,該中心正以數據賦能重塑消費維權生態。
基層治理 讓消費維權觸手可及
濱海新區以“放心消費”示范承諾為抓手,打造“寨上海味街”等特色文旅IP,吸納沿街商戶加入“放心消費基礎單元”,并設立快速維權站點,讓鄉村消費者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到消費環境的優化。
濱海新區市場監管局注重隊伍建設,以公職律師為核心實施“五個一”工程。如今,公職律師已通過撰寫調研文章、開展法治培訓等方式,深度融入消費維權基層實務。
該局還構建“線上+線下”融合宣傳體系,創新構建“沉浸式”消費教育模式。比如原創“大柿子”“小堅果”特色IP,開發系列周邊產品,強化“濱海市監”品牌認知;針對“一老一小”等重點群體定制差異化內容,線上推送“消費維權微課堂”,線下推動乳制品消費教育基地掛牌,讓消費維權宣傳更生動、更易接受。
協同共治 讓消費環境持續向好
為持續培育和塑造“向海樂活”文旅品牌,提升消費者體驗,濱海新區市場監管局聚焦景區餐飲、住宿服務等重點領域,充分發揮網格化監管優勢作用,制定多項活動保障措施,以駐場監管、發放警示告誡函等多種方式,累計檢查各類經營主體1190家次,保障市場秩序穩定,營造良好活動氛圍。
濱海新區市場監管局還啟動“紅騎濱哨市監護航”黨建品牌,在重點商圈、社區等打造“暖心驛站”,并鼓勵外賣騎手在提供便利服務的同時,借助“騎碼進門”App搭建訴求反饋渠道,形成了監督商鋪規范經營的新通道。
濱海新區市場監管局“四治融合”工作法正不斷深化,消費維權綜合治理新格局逐步完善。從機制創新到技術賦能,從基層服務到多元聯動,每一項舉措都凝聚著為群眾守護消費安全的決心。多項舉措讓市場持續釋放活力,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責任編輯: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