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馮雨瑤
第二十三屆廣州國際汽車展覽會(以下簡稱“廣州車展”)正如火如荼進行。本屆車展上,部分車企不僅帶來了重磅新車,還展示了在人形機器人賽道的新成果。
例如,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安汽車”)展出了自己的機器人產品“小安”。這款人形機器人身高169cm,體重69kg,全身有40個自由度,續航超2小時。
長安汽車相關負責人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小安’這款人形機器人能夠實現與人交流、演示武術、協助人工作等功能,同時其他功能正在開發和測試中。”
“公司高度重視機器人業務,其已成為公司前沿戰略中最先落地的一大領域。”上述長安汽車負責人表示,“機器人業務已被視作長安汽車新的增長極。”
除長安汽車外,在本屆廣州車展上,廣州小鵬汽車科技有限公司也把全新一代人形機器人IRON搬上展臺,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同樣展示了其第四代具身智能機器人GoMate Mini。
廣州車展上機器人的亮相,折射了車企將人形機器人視為重要的戰略方向。當前,部分車企正通過自研、聯合研發或投資的方式布局機器人賽道。
例如,今年10月份,賽力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旗下子公司重慶鳳凰技術有限公司與字節跳動旗下火山引擎簽署《具身智能業務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各自發揮長板優勢,開展具身智能聯合設計等端到端全業務,共創人工智能應用新生態。此外,今年4月份,奇瑞汽車與AiMOGA團隊聯合研發的墨甲人形機器人在奇瑞國際公司園區完成首批220臺全球交付。
為何車企紛紛競逐人形機器人這一賽道?
“這些車企的核心優勢在于技術同源,能將成熟的智能駕駛感知、決策與控制技術平移至機器人。”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同時,龐大的汽車零部件供應鏈與智能制造經驗,也為車企降本增效提供了堅實基礎,而且其自家工廠更是產品落地的首選場景。
長安汽車在投資者調研活動中披露,公司聯合頭部合作伙伴共同研發人形機器人,突破機器人“大腦”“能源”“驅動”等核心技術。按照規劃,長安汽車將基于工廠、門店、家庭和特種應用場景,按“近期—中期—遠期”三步走的方式,做面向商業+技術閉環的整合商,打造多款具身智能機器人產品。公司預計從明年開始,逐步發布原型機并持續迭代。
據IDC預測,到2029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將突破4000億美元,具身智能機器人將成為關鍵形態,市場占比預計超過30%,引領機器人向通用化與自主化的高階階段演進。
不過,車企入局機器人賽道面臨的挑戰也不容忽視。福建華策品牌定位咨詢創始人詹軍豪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投入端,機器人研發需要巨額資金,而汽車行業利潤有限,易加劇現金流壓力。商業化方面,當前產品多處于技術驗證階段,家用、康養等場景尚未形成剛需,且高精度部件成本高、效率未達工業替代標準,規模化落地尚缺乏成熟模式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