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顧鴻儒
一杯印著“治愈”的咖啡,一個丑萌的解壓玩具,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這些看似簡單的消費背后,涌動著年輕一代為情緒價值買單的巨大風潮。
在上海,大學生李昊隨身攜帶一個拳擊反應球,他稱之為“情緒充電寶”:“心情焦慮時,我就會戴上頭帶,擊打彈力球解壓。”而在北京中關村,00后軟件工程師劉暢的手機里存有20多個解壓玩具購買鏈接:“每天工作加班之余,捏捏樂的‘咯吱’聲最讓我放松。”
情緒消費——這種以情感滿足為核心的新消費形態正迅速崛起。《情緒消費崛起:2025年市場格局與未來走向》報告顯示,自2013年以來,我國情緒消費相關產業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2%,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將突破2萬億元,成為消費升級的重要推動力。
情緒釋放成最大賣點
在重慶,一家名為“窗口有笑臉”的咖啡店一年內拓展了近30家門店。其快速擴張的秘訣,在于精準契合年輕人的心理需求——采用“零接觸”掃碼點單與窗口笑臉服務,讓情緒釋放成為最大賣點。
如今,情緒消費已成為年輕人生活的一部分。它是指消費者以獲取情緒價值為核心目的的消費行為,旨在通過消費獲得心理慰藉、情感釋放或自我認同。復旦發展研究院日前發布的《中國青年網民社會心態調查報告(2024)》提出了“情價比消費”的概念,指出青年消費不僅關注商品性價比,更重視其帶來的情緒價值。
“情緒消費的興起是社會、經濟、文化與技術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鵬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當今快節奏生活與職場競爭加劇,催生對即時解壓與心理慰藉的需求,消費成為獲取情緒價值、緩解孤獨感的重要途徑。物質滿足后,消費者轉向追求自我表達與情感認同,愿意為文化歸屬、身份認同等精神價值買單,推動消費從“實用”向“悅己”轉型。此外,社交媒體、算法推薦與VR、AI等沉浸式技術重構了消費體驗,通過精準觸達情緒痛點、創造虛擬陪伴場景,激發新的消費需求。
“消費既是經濟循環的終點,也是新的起點,因此培育新消費既是當前擴內需、穩增長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動產業結構迭代升級的有效手段。”南開大學商學院副教授梁峰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情緒消費作用體現在諸多方面,一是激發潛在需求,通過即時零售、在線教育、直播電商、國潮文化等新型消費模式帶動消費市場的規模擴大。二是由于消費新場景大多以服務方式提供,因此可以促進消費從以商品消費為主向商品和服務消費并重轉變,從而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的深度融合。三是消費新場景為AI、大數據、VR/AR、區塊鏈等新技術提供了“試驗田”,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如智能駕駛、無人配送、具身機器人等產業都在試驗中一步步地發展與壯大。“從民生角度來看,消費新場景順應了居民消費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趨勢,也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市場發展迎風口
南昌紅谷灘金街,一條數十米的長隊在霓虹燈下格外醒目。他們期待的是一款新晉網紅產品——奶皮子糖葫蘆。“我今天排了快半個小時的隊,一大早就趕了過來,結果人已經非常多了。”消費者李秀麗望著其他人手中已經買到的奶皮子糖葫蘆,難掩期待,“明天要來得更早一些。”
或許這串糖葫蘆終會隨著時間推移慢慢失去熱度,但年輕人尋找情感共鳴、實現自我表達的旅程不會停滯。
因此,王鵬建議企業深度洞察消費者未被滿足的情感需求,將情緒價值融入產品設計,賦予商品符號化意義,強化品牌與消費者的情感共鳴。他表示,企業可以融合線上線下體驗,通過主題活動、個性化服務與虛擬技術增強情感互動。“此外,還可以打造興趣社群,如國潮、潮玩等,聚合同好,形成圈層歸屬感,將消費行為延伸為文化體驗。”王鵬表示。
在規范發展方面,他建議相關部門完善行業標準,明確服務邊界與權益保障,避免虛假宣傳與不合理定價;加強監管,打擊隱私泄露、不正當服務等行為,維護市場秩序;引導理性消費,通過教育提升公眾認知,避免過度依賴虛擬滿足,鼓勵現實社交與健康生活方式。
“在科技賦能、精準定位等諸多推動因素外,還需意識到‘持續’才是場景,短暫只是熱點。對于企業來說,應定期研究消費趨勢,在設計研發和品牌營銷端持續發力,不斷迭代場景內容和服務,持續優化體驗,提升盈利能力。”梁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