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的追劇方式正悄然占據人們的碎片時間。幾分鐘的劇集里,情節高速推進,情緒密集釋放,讓人欲罷不能。當這股微短劇熱潮席卷而來,山西精準把握機遇,將方寸屏幕間的流量密碼,轉化為文旅融合的發展動能。從大汖古村因劇“出圈”成為網紅打卡地,到臨汾精品微短劇基地實現高效產能輸出,一部部微短劇正打破屏幕邊界,讓三晉大地的古老風光與人文底蘊鮮活起來。這場小屏幕掀起的風潮,究竟藏著怎樣的魔力?又為山西的文旅發展開辟出哪些可能?未來又將如何發展?連日來,記者展開了采訪。
小屏幕掀起新潮流
“吃飯刷兩集、睡前再來兩集,不看總覺得少點什么。”11月21日,在太原工作的“95后”女生郭璐笑著總結自己的“入坑日常”,“微短劇能讓我十分鐘刷完三集劇情,反轉八次,看得我根本停不下來!我愿意為這種‘即時快樂’買單”,郭璐說。
從最初的“狗血小成本”,到今天的“爆款不斷、評論區刷屏、播放破億”,微短劇之風正席卷著各大平臺。它們短則幾十秒、長不過十五分鐘,卻能在最短時間里完成沖突、帶來情緒宣泄,給觀眾“爽感直擊”。
如今,像郭璐這樣的觀眾越來越多,人們用碎片化的時間追著一部又一部微短劇。節奏快、反轉密、代入感強,“像在用2倍速過另一種人生”,成為不少年輕人的共同感受。
這波熱度并非偶然。《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5)》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國微短劇用戶達6.62億人,占短視頻門類的63.7%。從市場規模來看,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已達504億元左右,超過當年電影票房規模,預計2025年將超過680億元,并于2027年突破1000億元。
“《逃出大英博物館》是我的‘入坑’微短劇,”太原市民張之然告訴記者,“當小玉壺說出‘柜子里很黑,我想回家’時,那種文物流失海外的痛楚瞬間擊中了我。”記者了解到,這部僅17分鐘的短劇,通過“文物擬人化”的創意,讓一盞玉壺的歸家渴望與公眾期盼文物回歸的情感實現了深度共鳴,最終燃爆全網。
“微短劇能在幾十秒內構建懸念,幾分鐘內完成一次深刻的情感觸達。”太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師杜磊進一步指出,微短劇的獨特魅力在于它“于細微處見真章”。“它迫使創作者必須把‘金句’打磨得更鋒利,把‘情緒點’設計得更密集。當一部作品能精準切中時代情緒,哪怕只有幾分鐘,其產生的情感沖擊力與傳播爆發力,足以超越許多長篇敘事。”
跟著微短劇游山西
乘著微短劇之風,山西的文旅版圖也隨之煥發新活力。《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5)》數據顯示,微短劇獨立應用的人均單日使用時長已由90分鐘增長至101分鐘,內容消費持續升溫。微短劇緊湊的敘事方式吸引大量年輕受眾,也讓“跟著微短劇游山西”成為文旅新趨勢。
“特地來山西打卡了娘子關瀑布和大汖古村,要不是微短劇種草,我根本不知道山西藏著這么多寶藏地標!”來自哈爾濱的游客呂瀟告訴記者,自己正是因為刷到《超能萌寶》這部劇才臨時決定到山西旅行,尋找短劇中的取景地打卡。
站在大汖古村前,呂瀟舉著手機比對劇中畫面,興奮地說:“親眼看到了依山而建的大汖古村,太震撼了,真不愧為‘崖壁上的建筑史詩’,隨手一拍都是能發朋友圈的大片。”她還透露,已經把這些美景分享給了朋友,不少人都表示要跟著微短劇來一場山西之旅。
“現在每天都有不少游客專程前來打卡,體驗微短劇背后的制作魅力。”臨汾精品微短劇基地負責人李臻向記者介紹,“基地平均每天就有十個組在同時拍攝,平均7天完成一部作品。自啟動以來,我們已吸引76家頭部企業入駐,拍攝作品220部,上線114部全網播放量突破了40億次”。
記者走進臨汾精品微短劇基地,目睹了這里的高效運轉。醫院病房、民國街景、現代法庭等實景場館依次排開,劇組只需輕裝進駐,便能迅速投入創作。“我們配備專員全程協同管理,確保每個拍攝組像‘換頻道’一樣快速切換場景,同時提供全方位外部協助,讓團隊可以專心拍攝。”李臻說。“在我們基地拍攝的《云渺3》,播出首日就達到8500萬次播放量,《云渺4》更是突破了9500萬次。”
據了解,山西緊抓“文旅+百業”深度融合趨勢,積極打造“跟著微短劇去旅行”新業態。太原微短劇產業基地依托晉祠、太原古縣城等周邊文旅實景資源,著力打造“微短劇文化之城、微短劇數字文旅創新之城、微短劇中西部出海樞紐、微短劇中西部數字文化轉型樣板”;大同則加快推進網絡微短劇完整生態鏈建設,通過“1+1繁星計劃”推進百部精品微短劇拍攝與演員招募,推動微短劇規模化發展;陽泉依托“娘子關·山西電視劇周”,帶動取景地搜索量增長超20%……
熱潮下存隱憂
“本來只是想看看開頭,結果看著看著,錢包也癟了。”山西日報客戶端網友@風和日麗笑自己“上頭又上當”。評論區一片“同病相憐”:“我媽也是”“我姥也被騙了”。在山西日報客戶端的另一條討論中,網友@夜行人則無奈吐槽:“昨天剛花錢解鎖的劇,今天居然就看到免費全集,真的氣人。”
社交媒體上,微短劇的熱度與爭議正同步發酵,#微短劇爆火后收費亂象頻發# #微短劇遭0成本盜版# #微短劇套娃式吸金中老年人#等話題動輒沖上各大平臺熱搜榜,引發網友廣泛熱議。
今年9月,國家廣電總局就微短劇發展與管理曾作出回應,并介紹正在制定的《微短劇管理辦法》,明確推動微短劇從“野蠻生長”走向“規范繁榮”的發展路徑。
“微短劇的創作規律決定了它需要精準把握觀眾的情緒點,但情緒共鳴不等于價值空洞。”杜磊強調,“一些作品過度依賴‘一夜暴富’‘逆襲翻身’等高強度情節刺激,雖然在短時間內能夠抓住眼球,但卻逐漸偏離了真實的生活邏輯與健康的價值導向。”他指出,這種片面追求“爽感”而忽略質感的內容,往往令觀眾“看過即忘”,難以產生持久的情感連接與價值認同。
那么,微短劇將走向何方?“一個擁有6億用戶規模的大眾文藝形態,其肩上必然承載著相應的文化責任。”杜磊強調,微短劇的未來發展,不能僅追求流量的“速度”,更要注重文化的“溫度”、審美的“高度”與價值的“厚度”。唯有此,它才能從滿足片刻放松的“情緒補給”,升華為真正記錄社會、映照人心的“時代文化表達”。
本報記者李瑤